七月的风裹着蝉鸣,将我送到鞍子岭村的村委活动室。推开门,一群孩子正趴在窗边张望。见到我,声音瞬间炸开:“老师好!”“您是来给我们上课的吗?”那童声如夏日的骤雨,噼里啪啦落下,砸得我心头既期待又忐忑——这是我第一次以志愿者身份,开启暑期爱心托管班的旅程。彼时的我未曾预料,这段时光股票配资助手网,将成为一场关于“教育”与“成长”的双向启蒙。
一、诗词里的新世界
第一节晨读课,我选了《望岳》。原以为“会当凌绝顶”是讲凌云壮志,直到小宇举手:“老师,凌绝顶能看到我家的老槐树吗?”他眼睛亮晶晶的,盛满了窗外的蓝天。那一刻,我恍然:孩子们理解诗句的钥匙,就藏在他们的生活里。
我蹲下身,与他平视:“也许能看到更远的山,和山那边的故事呢。”小宇歪头想了想,忽然笑了:“那我要把‘凌绝顶’画成爬上老槐树的样子!”
心头那点“教诗词”的执念,悄然放下。原来,古典诗词并非博物馆的展品,而是能深植于孩子心田的种子。当我放下“释义是否精准”的纠结,和他们一同畅想“荡胸生层云”的画卷,看他们笔下“阴阳割昏晓”化作早晚的太阳,才触摸到教育最动人的内核——是帮助他们找到与知识对话的路径。正如小宇后来在作文里写的:“原来古诗里的山,和我家后山不一样,但都有风吹过的声音。”
展开剩余80%二、安全课上的联结
禁毒课上,“伪装毒品”的图片略显抽象。小欣突然出声:“像奶奶说的野蘑菇!”我一怔,随即抓住这灵光:“对!有些东西看着漂亮,其实危险,就像野蘑菇不能采,陌生人给的东西也不能碰。”
孩子们瞬间被点燃,七嘴八舌:“我爷爷不让我碰野果子!”“我见过彩色的蘑菇,好漂亮!”原来,安全教育无需刻意拔高,只要与他们的生活血脉相连,便能直抵内心。
课后,几个孩子围上来:“老师,毒蘑菇和毒品一样吗?”我笑着解释,看他们若有所思的小脸,忽然懂得:教育的力量,在于将遥远的道理,化为近在咫尺的警惕。小欣在安全承诺书上歪歪扭扭地写下:“不吃陌生人的东西,也不碰奇怪的东西。”那稚嫩的笔迹,胜过千言万语。
三、实验中的意外之美
扎染课上,小美把红蓝颜料混在一起,尖叫:“变成紫色怪物了!”随即又瞪大眼:“看!像彩虹的漩涡!”她高举纸盘,颜料滴落手上也浑然不觉,笑容灿烂。我原本担忧“步骤错了”,却被她的神情触动——所谓的“正确”,或许并非唯一。另一个孩子滴出的斑点,在他口中成了“星星落在盘子里!”
心被狠狠一击。成人总习惯用“标准”框定孩童,却忘了他们的世界本就充满无序的浪漫。当我放下“必须完美”的执念,看着他们将“错误”点石成金,才明白教育不是塑造模具,而是守护那份与生俱来的创造力。如同那些斑斓的纸盘,每一幅都独一无二,闪耀着自己的光芒。
四、陪伴里的双向成长
户外拉伸课,孩子们姿势歪扭,笑闹打滚,却无人喊累。盛夏的汗水浸透衣衫,他们眼里的光始终亮着。我忽然领悟:他们渴求的,不仅是知识,更是有人陪伴他们撒欢、探索。
小虎起初总爱捣乱,后来发现他是渴望关注——当我陪他单独完成一个拉伸动作,他轻声问:“老师,你明年还来吗?” 这话语像把小锤,轻轻叩在心房。原来,乡村孩子的期待如此简单:有人倾听,有人陪伴。
而这段旅程中,我也被他们教会了“耐心”的真谛——不是忍受,而是看见每个生命的独特,然后俯下身,与他们共同生长。同时昭示着:陪伴本身,就是最深刻的教育。
五、夏日终章:双向的光
日子如溪流潺潺而过。托管班最后一天,孩子们将画作、作文和折好的纸飞机塞给我。
怀抱这些沉甸甸的“礼物”,我豁然洞悉:原以为自己是来“教”的,最终,却是他们向我揭示了教育的本质——教育不是灌输,是点燃:不必强求知识的“标准答案”,只需让好奇心像火种般蔓延;教育不是塑造,是守护:别用成人的规则切割童真,要守护他们眼里的星光;教育不是单向的给予,是双向的照亮:我以为自己在付出,实则收获了更纯粹的热爱。
鞍子岭的夏日里,我望见孩子们眼中跃动的光,也终于懂得:所谓成长,便是我们携手,将平凡的日子,淬炼成发光的传奇。离开时,村委会议室的窗台,阳光依旧斑驳跳跃。但我知道,有些东西已永恒驻留——那些清澈的笑声、天真的提问、将“意外”变为惊喜的瞬间,以及孩子们为我勾勒的,教育最本真的模样。
(通讯员 孙祥夏)
发布于:广东省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